J-Newsletter-29 平川彰《印度佛教史》,商周出版-讀後重點與疑問
page | 重點與疑問 | 20070606 | |
| 佛教生起的社會文化或民族土壤,及外道諸信仰思想對佛教的影響 P.210,大乘佛教起源於非僧非俗的佛塔集團,而非出自小乘部派教團…p.228鄉對於部派佛教是以出家教團為中心 以法為中心,到了大乘以在家菩薩為中心不得不成為「佛中心」的佛教…所以或發展出「佛性思想」…佛塔本質上是在家信眾之物。大乘興起出於佛塔信仰 與 部派分裂理由是部份戒律一樣,聽起來都有一點牽強,如果一點戒律都可以引發重大分裂,那麼幾百千年的偉大的大乘教義要衍生竟然也就可以因為場地 佛塔舍利產權管理組織上的種種需要而發展出來!? 難道印度佛教沒有辦法 清楚 正大光明 的因為義理的分歧而「發展」出一個教派思想?需要這麼曲折嗎?一大堆部派佛教不是紛紛「長」出去嗎?為甚麼大乘的發展卻是如此隱晦不明 如此低調不清不楚?這是佛陀本意嗎?這不是說 大乘沒有大聲宣揚 而是 他的起源歷史為甚麼這樣難以說清楚? 如果從佛塔作為教團 組織而有大乘起源,是不是本末倒置了。為了容易興盛的佛塔在家組織起來之後 然後才有大乘的思想被支持發展出來?是不是太牽強了!p.230…佛塔供養不是由部派教團產生是一回事,不能說就是大乘的起源,這意思難道是說大乘思想和部派教團是兩個涇渭分明的分類發展嗎?(教團組織/信眾發展/教義戒律/經濟社會政治發展/外道競爭…) 印度佛教於西元1200~1300滅亡…原因?楊惠南教授 平川彰 印順導師大致都認為佛教的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梵化參雜應為主因,或說佛教僧團生活形式及戒律要求不易與一般庶民融合,使外道受威脅或遭侵毀… | 說一切有部的許多論點分析很深刻 南傳 認為從上座部堅持十事非法而分裂,至流傳到斯里蘭卡 建 大寺派,認為正法住世僅500年,佛教的沒落是因為戒律的廢弛、外道的混入造成憎團破碎分化…(難道正法的憎團 虔信出家在家七眾 無力推動護持佛教的久住?上座部又做了什麼事!?這是佛法的能力還是共業因緣?南傳批評戒律不嚴,為甚麼北傳的大乘興盛千年至此 而 印度的佛教迅速滅亡 發展如此差異?).有稱「回歸」婆羅門教運動-佛陀天神化…由以大乘秘密乘是佛教滅亡之主因之一(般若波羅蜜多經即採用婆羅門教的哲學語詞-「幻」(m-ay-a)作為「空」的代名詞)。 瑜伽行派的唯識宗所提的阿賴耶識轉變(vijnana-parinama)也是來自婆羅門教數論派的慣用術語-「自性轉變」(prakrti-parinama)。 而如來藏(本性清淨 常恆不斷 無有變異)則來自婆羅門的主要概念-「梵」(brahman).「我」(atman)沒有太大差別,同奧義書中-梵 與真我。都是萬物創造主,自在、無滅、無法言語描述的。 大乘的 方便 隨緣 祖師 佛陀觀 菩薩道… | |
| 雜287經(T.2,80b)無間等(abhisamaya)又翻譯為「現觀」。那是面對(abhi)哲理(samaya)的意思,也即是一種面對真理而引生的智慧。(楊惠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p.67 .註) [0080b24] 如是我聞。 [0080b24]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080b25]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憶宿命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專精禪思。作是念。何法有故老死有。何法緣故老死有。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有故老死有。生緣故老死有。如是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何法有故名色有。何法緣故名色有。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生。識有故名色有。識緣故有名色有。我作是思惟時。齊識而還不能過彼。謂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0080c06] 我時作是念。何法無故則老死無。何法滅故老死滅。即正思惟。生如實無間等。生無故老死無。生滅故老死滅。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廣說。 [0080c10] 我復作是思惟。何法無故行無。何法滅故行滅。即正思惟如實無間等。無明無故行無。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處滅。六入處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0080c17] 我時作是念。我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道跡。古仙人從此跡去。我今隨去。譬如有人遊於曠野。披荒覓路。忽遇故道古人行處。彼則隨行。漸漸前進。見故城邑.[古>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木清淨。彼作是念。我今當往白王令知。即往白王。大王當知。我遊曠野。披荒求路。忽見故道古人行處。我即隨行。我隨行已。見故城邑.故王宮殿.園觀浴池.林流清淨。大王可往居止其中。王即往彼。止住其中。豐樂安隱。人民熾盛。 [0080c27] 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我從彼道見老病死.老病死集.老病死滅.老病死滅道跡。見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行集.行滅.行滅道跡。我於此法自知自覺。成等正覺。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外道沙門.婆羅門.在家.出家。彼諸四眾聞法正向.信樂。知法善。梵行增廣。多所饒益。開示顯發。 | ||
p.11 | 印度佛學論文資料庫 www.inbuds.net | 雜阿含經—漢譯 和 南傳 差異大嗎? | |
p.39 | 作為輪迴的自我 與作為生存地方的世界,有佛教的梵網經的62見解,輪迴主體 | | |
P.55-69 | 原始佛教說明! 止觀 與增上心學 | 比較禪定 心學…,北傳大乘好像天台宗比較清楚 | |
P.77 | 許多學者否定王舍城「第一結集」?which point? | | |
P.83 | 九分教 12分教 約比四阿含 五尼柯耶先成立?也是佛滅後成立的嗎? | | |
P.89 | 因為全部都是戒律的「十事」而在佛滅百年後形成大眾部 上座部的根本分裂,這個原因不是很 枝節嗎? | | |
P.107 | 繼承原始佛教的正宗乃是部派教團(大迦葉 阿難流傳…),而其佛教是「弟子的佛教 學習立場的佛教」不是教導他人的佛教,而較被動!? 可以將菩薩全併入聲聞嗎(楊opinion)? | 商人階級 支持佛教的理由!印度的經濟史!! 此與 Max Weber「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可以對照看看!! | |
P.136-138 | 阿毘達磨 論議 對法的 「論母」(matrtk本母 摩怛理迦), looks like 「issue」! 重要的是「分別」、「法的簡擇」 | | |
P.142.143 | 緣起 有為法 無為法 有漏法 無漏法 | 已解決! | |
P.152 | 主體的統一與持續,阿賴耶識 一切心清淨 唯識 | | |
p.154-157 | 心不相應行?五位七十五法 | 已解決! | |
P.163-166 | 六因 四緣 五果 三世兩重因果 在部派佛教中將十二緣起解釋為表達輪迴樣態的法,而以三世兩重因果解釋緣起,…反而變成迷失了原始經典所表達緣起全理性的意義 | 已解決! | |
P.249-250 | 大乘起初稱為菩薩乘(Bodhisattva-yana), 凡夫 作為能成佛的「菩薩」的自覺從哪裡而來? 「一切眾生悉有佛性」是從大乘的《涅槃經》始出現,《道行般若經》說「心的本性是清淨的」,心性本淨說(約=諸法的本性是清淨的,以《般若經》為始)從《阿闍世王經》為始。心的本性若是純淨,這本性顯現時就成佛,發起這成佛的誓願即是發「菩提心(bodhicitta)」,發起這菩提心的人則稱為菩薩。 | | |
P.286 | 大智度論 是否龍樹菩薩 所造 的ISSUE. | 再查 導師著作 and 《十住毘婆沙論》 | |
P.287 | 龍樹的《中論》的緣起與空 中道,繼承原始佛教 以及 般若經, 空、假、中的三諦 出於 天台智顗大師導入佛性思想為「圓融三諦」! | 另看 吉藏 有《中論疏》 | |
P.292 | 法身 是有為法還是無為法? | | |
P.308- | 《解深密經》 p.334阿賴耶識 業的果報 輪迴主體 業力的保存 持續 ,業和業果串連起來的媒介 | | |
P.338-339. | 心 意 識… | Cf阿含經T2.81c | |
P.340-348 | 唯識思想 | | |
P.364-365 | 如來藏 VS我,「如來藏者,非我,非眾生,非命,非人」(T 12.222b),不是大我 小心, 一切眾生有如來藏,不管眾生怎樣多次反覆輪迴,為煩惱所污,如來藏也不染汙,也無失去,這是《如來藏經》(T 16.457b-c)之說「一切眾生貪欲、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 | | |
P.484 | 即身成佛 是一種定境 觀境的體驗 還是期望 成佛的果證? | |
Jensen 潘健明合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