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4

J-Newsletter-14一氣從「緣起」四聖諦三法印 說到 空性!

以下1~5都是印順導師的資料,我把這幾個重要資料(部份之前筆記已經出現過)串起來成個全餐。一氣從「緣起」說到四聖諦 三法印 說到 空性!打完收功.

1.講緣起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依經說,釋尊是現觀abhisamaya緣起而成佛的。釋尊依緣起說法,弟子們也就依緣起(及四諦)而得解脫。所以在「佛法」中,緣起是最普遍的法則,如『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一一,引經(大正二六‧五二五上)說:「云何緣起?謂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如是便集純大苦蘊。苾芻當知!生緣老死,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緣起,法住、法界。……乃至無明緣行,應知亦爾」。

「此中所有法性、法定、法理、法趣,是真、是實、是諦、是如,非妄、非虛、非倒、非異,是名緣起」▼ 3.014

緣起,是佛出世也如此,不出世也如此,佛不過發見、現證了緣起,方便的教導弟子而已。緣起是「法」的又一內容,所以經中多方面表示緣起的意義。如法住dharma-sthititā,是說緣起是確立而不可改易的;法界dharma-dhātu,緣起是一切的因性;法性dharmatā,緣起是自然(客觀性)如此的;法定dharma-niyāmatā,緣起是決定(各安自位)而不亂的;諦satya,緣起是如實不顛倒的;如tathatā,緣起是如此如此而不變異的。這一切,都表示了緣起的如實性─「法」。」( Y 34p24~25 )

2.緣起到四聖諦

3.緣起到三法印即是一法印

《佛法概論》平常說: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這是似乎如此,而並不恰當的。《阿含經》與聲聞學者,確乎多說三法印;大乘經與大乘學者,也確乎多說一法印。這三印與一印,好像是大乘、小乘截然不同的。其實,這不過多說而已。佛法本無大小,佛法的真理並沒有兩樣,也不應該有兩樣。無常、無我、寂滅,從緣起法相說,是可以差別的。豎觀諸法的延續性,念念生滅的變異,稱為無常。橫觀諸法的相互依存,彼此相關而沒有自體,稱為無我。從無常、無我的觀察,離一切戲論,深徹法性寂滅,無累自在,稱為涅槃。《雜含》(卷一0‧二七0經)說:「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這是依三法印而漸入涅槃的明證。然而真得無我智的,真能體證涅槃的,從無我智證空寂中,必然通達到三法印不外乎同一法性的內容。由於本性空,所以隨緣生滅而現為無常相。如實有不空,那生的即不能滅,滅的即不能生,沒有變異可說,即不成其為無常了。所以延續的生滅無常相,如從法性說,無常即無有常性,即事相所以有變異可能的理則。彼此相依相成,一切是眾緣和合的假有,沒有自存體。所以從法性說,無我即無有我性,無我性,所以現象是這樣的相互依存。這樣,相續的、和合的有情生死,如得無我智,即解脫而證得涅槃。涅槃的不生不滅,從事相上說,依「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消散過程而成立。約法性說,這即是諸法本性,本來如此,一一法本自涅槃。涅槃無生性,所以能實現涅槃寂滅。無常性、無我性、無生性,即是同一空性。會得佛法宗旨,三法印即三解脫門,觸處能直入佛陀的正覺。由於三法印即同一空性的義相,所以真理並無二致。否則,執無我,執無常,墮於斷滅中,這那裡可稱為法印呢!佛為一般根性,大抵從無常、無我次第引入涅槃。但為利根如迦旃延等,即直示中道,不落兩邊。聲聞弟子多依一般的次第門,所以在聲聞乘中,多說三法印。大乘本是少數利根者,在悟得無生法忍,即一般聲聞弟子以為究竟了的境界,不以為究竟,還要悲願利他。從這無生的深悟出發,所以徹見三法印的一貫性,惟是同一空性的義相,這才弘揚真空,說一切皆空是究竟了義。拘滯名相的傳統學者,信受三法印而不信一法印;久之,大乘者也數典忘祖,自以為一法印而輕視三法印了。惟有龍樹的中觀學,能貫徹三印與一印。如《智論》(卷二二)說:「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又說:「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這真是直探佛法肝心的名論!」( Y 8p165~167 )

4.正見緣起

《中觀論頌講記》:有人說:緣起是佛教的核心,我們說明他就可以了,何必要大談其空呢?這太把緣起看簡單了!《阿含經》說:「十二緣起,甚深甚深,難見難了,難可通達」;而「緣起之寂滅性,更難了知,更難通達」!要知道,生死的流轉,涅槃 的還滅,都是依緣起的世間而開顯的。從緣起的生滅方面,說明世間集。「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生死相續的因果,不外惑業苦的鉤鎖連環。生生不已的存在,是雜染的流轉。從緣起的寂滅方面,說明世間滅。「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生死狂流的寂然不生,體現了緣起的寂滅性,是清淨的還滅。可以說:因為緣起,所以有生死;也就因為緣起,所以能解脫。緣起是此有故彼有,也就此無故彼無。緣起,扼要而根本的啟示了這兩面。一般聲聞學者,把生滅的有為,寂滅的無為,看成隔別的;所以也就把有為與無為(主要是擇滅無為),生死與涅槃,世間與出世間,看成兩截。不知有為即無為,世間即出世間,生死即涅槃。所以體悟緣起的自性,本來是空寂的,從一切法的本性空中,體悟世間的空寂,涅槃的空寂。這世間與涅槃的實際,「無毫釐差別」。《般若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這個道理。緣起的自性空,是一切法本來如是的,名為本性空。一切法是本性空寂的,因眾生的無始顛倒,成生死的戲論。戲論息了,得證涅槃的寂滅,其實是還他個本來如此。緣起自性空,所以說緣起的實性是空的,性空的妄相是緣起的。如果不談空,怎能開顯緣起的真相,怎能從生滅與寂滅的無礙中,實現涅槃的寂滅?本論開顯八不的緣起,所以建立世俗諦中唯假名,勝義諦中畢竟空。因此,龍樹學可以稱為性空唯名論。

緣起法是世間的一切。緣起的因果事相,眾生已經是霧裡看花,不能完全了達。緣起法內在的法性,更是一般人所不能認識的。佛陀悟證到緣起的真相,徹底的開顯了甚深的法性,就是三法印(三種真理)。從緣起生滅的非常上,顯示了剎那生滅的「諸行無常」。緣起是有情為本的,從緣起和合的非一上,開示了眾緣無實的「諸法無我」。從緣起的非有不生的寂滅上,闡明了無為空寂的「涅槃寂靜」。緣起法具體的開顯了三法印,是即三即一而無礙的。後世的學者,不知緣起就是「空諸行」,從實有的見地上去解說。側重生滅無常印的,與涅槃無為脫了節;側重寂滅真常的,也不能貫徹生滅無常。緣起以有情為本,所以《阿含經》特別側重了有情無實的諸法無我。如果深刻而徹底的說,有情與法,都是緣起無自性(我)的,這就到達了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這不是強調,不是偏重 ,只是《阿含經》「空諸行」的圓滿解說。這一切法空的諸法無我,貫徹了無常與真常。即空的無常,顯示了正確的緣起生滅;即空的常寂,顯示了正確的緣起寂滅。凡是存在的,必是緣起的,緣起的存在,必是無我的,又必是無常的,空寂的。唯有從性空的緣起中,才能通達了三法印的融然無礙。他貫通了動靜與常變,掃除了一切的妄執。龍樹論特別的顯示一切法空,就是緣起的一實相印。從即空的緣起去談三法印,才知三法印與一實相印的毫無矛盾,決不是什麼小乘三法印,大乘一實相印,可以機械地分判的。即一實相印的三法印,在聲聞法中,側重在有情空,那就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在大乘法中,遍通到一切法,側重在法空,那就是緣起生滅的假名,緣起無實的性空,緣起寂滅(空亦復空)的中道。本論說:「眾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這三一無礙的實相,是緣起正法。聲聞簡要的直從緣起的妄相上出發,所以體認到的較單純,狹小,像毛孔空。菩薩深刻的從緣起的本性上出發,所以體認到的比較深刻,廣大,像太虛空。上來所說的,雖從緣起,緣起的集滅,緣起的即空,即假,即中,作三層的說明,其實只是佛說的「正見緣起」。

5.緣起即空 空即緣起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偈中所說的「亦為是假名」…龍樹以無自性義,成立緣起即空,空即緣起,也就貫通了「佛法」(大乘稱之為「聲聞法」)與「大乘佛法」的對立。如「佛法」說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而大乘說一實相印,即一切法本空、本不生、本來寂滅。知一切行無常anityatā,無常故苦dukha,苦故無我我所nir-ātman-mamakāra,以無我我所執而得涅槃nirvāa,是『阿含經』的一致意見。「大乘佛法」依據一切法本不生的見地,竟說:「色是無常,……受想行識是無常,……是名說相似般若波羅蜜」。應該說:「不壞色故觀色無常,不壞受想行識觀識(等)無常」▼ 11.018。不壞,是沒有變易的。不壞色等觀無常,也就是『維摩詰經』所說:「不生不滅是無常義」▼ 11.019。不生不滅,怎麼說是無常呢﹖『大智度論』卷二二(大正二五‧二二二中──下、二二三中)說: 「問曰:摩訶衍[大乘]中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此中云何說一切有為作法無常,名為法印?二法云何不相違?答曰:觀無常即是觀空因緣,如觀色念念無常,即知為空。……空即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說有廣略」。「摩訶衍中有一實,今何以說三實(法印)?答曰……有為法無常,念念生滅故皆屬因緣,無有自在,無有自在故無我。無常無我無相故心不著,無相不著故即是寂滅涅槃。以是故,摩訶衍法中。雖說一切法不生不滅,一相所謂無相,(其實)無相即寂滅涅槃」。無常是念念生滅的,涅槃是不生不滅,一般每以此而看作不相同的二法。然「佛法」以無常(苦)故無我我所,以無我我所能契入涅槃。無我我所是空義,龍樹以空(即無我我所)為中心,無常故空;空即無相涅槃。以空貫通了生滅與無生滅,而有「無生無滅及生滅,其實是一」的結論。無我我所是空義,然「佛法」並沒有說一切法空,不生不滅!對於這,龍樹也有良好的通釋,如『智度論』說:「聲聞乘多說眾生空,佛乘說眾生空、法空」▼ 11.020。「佛法」並不是不說法空,如『智度論』所說,三種法門中的「空門」▼ 11.021。「佛法」只是「多說眾生空」而已

謝謝

Jensen 潘健明

1 of 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