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如一片落葉,在水面上流著,只是隨著因緣流去。流到盡頭,就會慢慢的沉下去…」
「我從來沒有離了病,除了不得已而睡幾天以外,又從來沒有離開了修學,不斷的講說,不斷的寫作。病,成了常態,也就不再重視病。法喜與為法的願力,支持我勝過了奄奄欲息的病態。」
導師在自傳《平凡的一生》中,如是描述自己終生與病為伴的心情。
從一九九九年開始,
花蓮慈濟醫院團隊陪伴導師近六年,
盡力協助導師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
盡心之餘,不免為病況起伏而歡喜或擔憂。
然而,導師不會給醫療人員壓力,
對他們最常說的話就是:「謝謝大家。」
導師圓寂,留給醫療團隊難以忘懷的智慧風範,
導師少言,然回憶導師種種,
說法早已無限。
【醫療團隊‧心靈體會】
病中的自在,無言的說法
◎撰文╱黃秀花‧相片/蘇雅慧提供
導師二十六歲、出家剛一年,在廈門南普陀寺閩南佛學院求法。還沒參加暑期考試,就因腹瀉病倒了,還曾虛脫昏迷。五十歲罹患肺結核、六十六歲小腸栓塞、八十五歲腦淤血、八十九歲膽結石等,病痛始終相隨。
最嚴重的一次,是在一九九九年九月五日,九十四歲高齡的導師因嚴重腹瀉,被緊急送入花蓮慈院……
【一生常在病中】
我是七個月就出生的;第十一天,就生了一場幾乎死去的病。從小身體瘦弱,面白而沒有血色。發育得非常早,十五歲就長得現在這麼高了。總之,我是一向不怎麼結實的。民國二十年、我二十六歲,五月起開始患病,終於形成常在病中的情態。
——印順導師‧《平凡的一生》
當時,導師一天最高紀錄腹瀉三十七次,平均不到一小時就一次,慈濟醫療團隊傾全力救治,仍無法阻止不明原因的腹瀉。
為維持住體能,醫療團隊召集人陳英和想到一個辦法──「隨拉隨補」,即採用全靜脈營養注射(TPN),在導師左胸前放置人工靜脈血管(Port-A),每天由此施打高單位營養素。
醫療團隊積極找尋病因,甚至將檢體送往美國化驗,終於確定導師罹患的是「高胃泌素血症」──又稱「胃泌素瘤」,造成腸蠕動增加,引起腹瀉。
特別的是,類似病例多為惡性,而導師是極為少數的良性瘤;正常指數應該低於一百,導師的指數卻高達八百多,但無生命危險,只是以嚴重的腹瀉來表現。
另外,醫療團隊也收集導師二十四小時的瀉便,進行PCR(聚合鋂連鎖反應)檢測,驗出感染了腸結核。
查出病因後,對症治療,導師病情改善,住院一百零八天後,於十二月二十一日回靜思精舍休養。從此,TPN營養注射一路跟隨著導師,不論駐錫在新竹福嚴精舍、台中華(木+雨)精舍、嘉義妙雲蘭若、屏東法雲精舍、花蓮靜思精舍等地,天天都要注射。
「藥物是專為師公量身而製。TPN小組每天配好藥、做好保鮮後便交寄空運;而後各地的慈濟志工再往機場領回,送到目的地。」從那年起,即奉上人之命照顧導師的靜思精舍德(木+雨)師父(原為慈院護士,當時是靜思精舍近住女,準備出家)說:「前三年必須每天寄送,近一、兩年師公病況趨穩,藥變動量不大,才改為一週寄送兩次,但還是得每天注射。」
而針對攝護腺肥大造成的排尿問題,泌尿科郭漢崇醫師評估導師年紀大,手術治療並不安全;如果採用膀胱廔管,導師的腹部脹氣容易造成壓迫。為提高導師的生活品質,決定採用半自助方式──晚上置放尿管讓導師安睡,白天則拿掉,讓導師訓練排尿;如此一來不但可預防感染,也維持一定的膀胱功能。
這樣的作法會花費較高的醫材成本,但上人請醫療團隊全力照護:「不計任何代價,一定要照顧好老人家。」
【一帖健康劑】
我不承認有病,對我的病是最適合的。為什麼呢?抗戰期間,最主要是沒錢治病,我雖然疲累不堪,但也不去睬它。或有新的發見,新的領會,從聞思而來的法喜充滿,應該是支持我生存下去的力量。
我對病的態度,是不足為訓的,但對神經兮兮的終日在病苦威脅中的人,倒不失為一帖健康劑。
——印順導師‧《平凡的一生》
病房裡,慈祥長者專注閱書,一室靜謐。即便在病中,他生活規律,任何治療或檢查,均自在以對。
「導師就是很自然、很隨順,身體好就好,不好也沒有關係。甚至於如果這樣走了,也很平靜,不會起煩惱。」侍者明聖法師說。
|
「師公看書很專注,就連帽子掉了,去幫他扶正,他都沒有感覺。」德(木+雨)師父說,導師一看書就像禪定一樣,心無旁鶩。
外科加護病房楊福麟醫師也觀察到,導師愛「字」成癡,只要看到有文字的紙張,就會眼睛發亮,立刻接過去看。「師公真是位學問家,著作等身不是沒有原因的。」
二○○三年元月,導師接受了白內障手術,術後視力恢復良好;二十天後在靜思精舍過年的他,還能提筆寫下「靜思十方諸佛、諦了一切唯心」的對句。
專職照顧的護理人員萬玉鳳提及,自從去年老人家無法再握筆寫字,唯一的嗜好就只有看書。「對於身體的老化,師公好像都不在意,即使有些功能喪失了,也不會驚惶失措;反而很珍惜還能使用的器官,並善用到最後一刻。」萬玉鳳說,導師的毅力相當驚人,能維持住的功能就是盡量去利用。
去年五月二十日,導師因呼吸喘住院,醫療團隊發現他心臟衰竭,引發心包膜積水,緊急進行心包膜引流;懷疑是結核菌所引起,並抽出積水檢驗。用藥治療後,症狀獲得控制,七月二十日出院後到靜思精舍休養。
今年四月十日,導師再度因心臟衰竭住院,又併發嚴重的心包膜及肺積水,加上支氣管感染發炎,持續發燒,醫療團隊使用強心劑及抗生素,並再度施以心包膜引流等治療,病情卻時好時壞,逐漸進入沉睡狀態。
六月四日早上,證嚴上人接獲醫療團隊通報:「師公心跳下降了……」從靜思精舍匆忙趕至加護病房,在病床旁俯身對著導師說:「師父,請您安心,我們都在這裡……」
話說完不到十秒鐘,生理監測器立刻發出響聲、儀表歸零,主治醫師王志鴻等了一分鐘後,確認心跳未再回復、呼吸也停止,十點零七分宣布:「師公圓寂了!」頃刻,在場弟子、醫護人員等同時跪下合十,虔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只能說是奇蹟】
「生老病死」,老了就不能不病,如眼、耳、牙齒、記憶力等,老年不免多變化。一生多病的我,到了老年,病愈來愈多愈重,又病又瘦,瘦到不能再瘦,那就是業緣了結的時刻。
——印順導師‧《平凡的一生》
對於一代宗師的離去,醫療團隊相當不捨;而導師臨終之前,身體釋發出來的種種訊息,更讓大家覺得不可思議。
「師公圓寂之前,心肺等器官大都衰竭了,但大腦還是維持很清明的狀態。」王志鴻說,導師圓寂前兩、三天,神經科醫師做了腦波檢查,發現大腦皮質的功能很正常。
「就外表來看,師公確實老了;但很多檢查數據顯示,師公的腦血管很年輕,四肢血管也一樣,比實際年齡要小很多。」外科加護病房楊福麟醫師說,他覺得神奇的是,導師在做檢查或心包膜穿刺、抽取積水治療時,心跳維持平穩、波動不大,好像入定一樣。
神經學專家王本榮醫師也說,就腦部磁振造影檢查(MRI)來看,導師的腦部確有些病變,但對照腦波檢查結果,大腦是覺醒的,有意識存在,「師公臨終前看似陷入昏迷,但腦波波形卻呈現睡眠狀態,這從醫學的角度很難解釋。」王本榮把這種現象詮釋為「禪定在法海之中」。
「上人趕來時,導師的心跳還有四十二下,但上人一講完話後,就突然歸零。」王志鴻看到導師的眼皮很努力睜了兩下回應上人,接著就圓寂了。
「師公身體所承受的痛苦和壓力,似乎都不會反應在心靈上。」楊福麟說,感覺導師的平靜,像是修行到達了一個境界。
長期照顧導師的德(木+雨)師父,則有另一種詮釋。
他說,當醫護人員請沉睡中的導師動一動腳或者呼喚他,都有所回應。「師公宛如進入禪定,卻又保持與現世的聯結。」他記得看過導師的著作,談到人間佛教的觀念,是不主張修很深的禪定,怕萬一禪定太深,就會去證阿羅漢,而忘了利益眾生。「師公心心念念要救度眾生,一定不會讓自己進入深層的禪定中,好乘願再來。」
此外,令醫療團隊百思不解之處,是導師的鉀離子指數一度升高到七點七,心跳和血壓卻維持穩定。王志鴻說明,一般人鉀離子指數若衝到六,就必須急救,到達七會心臟麻痹而往生,但導師已達七點七,生命跡象仍呈現穩定狀態。「鉀離子指數那麼高,排尿不多、又沒洗腎,生命卻還能延續八、九天,真是奇蹟!」
【我只是老了】
好心的弟子們為我求醫求藥。我有時似乎那麼彆扭,不要這個,不要那個。只因為我現在並沒有病,是隨年齡的增加而機能衰退。這應該說是老,老是終久要來的,你能使他不老嗎?
——印順導師‧《平凡的一生》
導師長年消化系統排氣不順,脊椎又有嚴重的骨質疏鬆症,只要稍微改變一下姿勢,即使是從坐著到起身,都會很痛;但別人關心時,他總淡然地說:「我沒有病,我只是老了。」
慈院護理人員、現就讀慈濟大學護理學研究所的蘇雅慧,在導師幾次住院期間都義務隨身侍候;她稱上人為「師公」、稱導師為「師太」,看著老人家身體逐漸走下坡,她有著無比感傷。
「師太剛住院時,還可以自己刷牙、刮舌苔;但漸漸地,手腳愈來愈無力、頭也會不由自主地晃動,還因此咬傷了舌頭。」
「雖然口腔護理時,我都很小心翼翼,用較無刺激性的溫水或生理食鹽水清潔消毒,但傷口一碰到水還是會有感覺;師太卻不曾說過一句『痛』字!」蘇雅慧說,不僅如此,導師還很配合地把嘴巴張得很大,久久不敢閉合。
「有時握著師公的手,就會忍不住心酸了起來!」萬玉鳳說,那是一雙柔軟又溫暖的手,也是一雙著述七百萬言的智慧之手,可這樣的一雙手,終究還是會衰老、無力,彷彿在對大眾示現「成、住、壞、空」的道理。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都是導師心跳、血壓等變化;但實際上,導師的心靈早就超脫了肉體,不再有痛苦。」萬玉鳳說,在照顧過程中,體會到導師一直在用孱弱的身體,對眾人無言說法,「感恩導師以身示教,開啟了我的智慧,這些教誨對我而言,就是活生生的『人間佛法』。」
【隨順因緣】
「人生無有不病時」,對我來說,這是正確不過的。健康只是病輕些而已。「人命在呼吸間」,健全結實的人,都可能因小小的因緣而突然死去。死,似乎是很容易的。但在我的經驗中,如因緣未盡,那死是並不太容易的。
——印順導師‧《平凡的一生》
空襲時不躲警報、三十七歲跌落在四川法王寺深山懸崖裡,甦醒後自行脫困、六十二歲在台北遇上車禍卻安然若定……導師說:「深信因緣不可思議,如業緣未盡,怎麼也不會死的。這是我從一生常病的經驗中,得到的一點信力。」
六十六歲時,小腸栓塞而動了兩次刀,進院時體重五十二公斤,出院時只剩下四十六公斤。從死亡邊緣走過,導師說:「業緣未了,那也只有再活下去了。」
在醫師們眼中,導師是最合作的病患。腸胃內科林憲宏醫師說,進行胃鏡、大腸鏡等侵入性檢查時,老人家處之泰然、充分配合;做完後,還會反過來安慰醫師說:「沒問題!」
王志鴻也說,每次聽診檢查時,只要事先言明,導師一定會自動解開衣襟;又如請導師服藥,他在問過藥效後,會複誦一次:「我早上吃四顆,晚上吃兩顆!」
多年來擔起照顧之責的林憲宏醫師表示,導師腸胃問題由來已久,先是腹瀉、後是脹氣,腹脹得像西瓜一樣大,「敲著師公的肚子,那聲音就像打鼓一樣,一定很不舒服。」可每次徵詢導師是否不適,導師都搖搖頭說不會。
「師公是順應眾生、眾醫生!」腦神經科王本榮醫師說,曾經陪同導師去影像醫學部檢查,那時老人家腳不方便,移動過程很辛苦,但他隱忍下來、笑臉迎人。
當他推著導師進入電梯準備回病房時,幽默地說:「師公,請您面壁一下!」老人家聽出了玄機,哈哈大笑!「做完那麼不舒服的檢查後,導師還能那麼豁達,那分赤子之心讓我很感動。」王本榮說。
導師接受白內障手術之後,眼科李原傑醫師來到病房,舉起右手食指、對準導師的雙眼中間說:「師公,請看著我的手!」導師竟然去抓住李原傑的手指,關心地問:「你的手怎麼啦?」
李原傑很不好意思地說:「師公,我的手沒怎麼樣;我只是在幫您測試眼睛是否能對焦及協調。」
說完話後,李原傑又舉起右手食指、比出同樣的動作;這時老人家也跟著做起動作,說:「一!」……
●
上人說:「為了孝順我所要孝順、愛我所愛的人,醫療團隊那樣貼心、日夜呵護照顧,我真不知用什麼言語來表達感恩。」對醫護團隊而言,有機會對導師盡孝道,是責無旁貸的本分事;照護過程中的點滴和收穫,更令他們難以忘懷。
「在寫死亡證明書時,我感覺好像在做夢一樣。」王志鴻說,下筆的那一刻,浮現腦海的盡是老人家慈祥的笑容,「以前我每天一定會去看師公,現在卻不需要了……」
「我覺得師公真的是高『僧』莫測!」王本榮說,導師不曾留下「偈語」,但「無言」正是一種說法啊,「七百萬言的著作已經說明一切,真的可以拈花微笑了!」在王本榮心目中,導師「高山仰止」,是「人間佛法」的大行者。
因照顧導師之緣、景仰其行止,進而皈依座下的林憲宏則說:「師公是『慈悲』與『智慧』的結合。」所謂「慈悲」,是指那永遠綻放著的慈祥笑容;而「智慧」,則是導師手不離卷,即便手未拿著書本,在與人對話時,一隻手也會拍打著座椅的扶手,好像在動腦思考一樣,那動作令他難忘。
|
導師從花蓮移靈到新竹那天晚上,蘇雅慧留宿精舍,就睡在導師專屬的寮房。「我已經很習慣聽師太的打呼聲,但那天卻聽不到了。」蘇雅慧噙著淚水說,老人家的打呼聲很有規律、聽起來很舒服……
「我如一片落葉,在水面上流著,只是隨著因緣流去。流到盡頭,就會慢慢的沉下去……」導師曾以此自喻飄然之生死態度;在這之前,能有幸和導師相遇、學習,醫療團隊認為:這因緣難得!
感謝
Jense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