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4

J-Newsletter-19 二十億耳八支聖道=正道=佛道, 有關「中道性」

1.《阿含要略》 p.0-28有關阿含到特性之「平等性」…二十億耳:(人名)Srom%sa,比丘名。佛在世時證阿羅漢果。足下毛長二寸,足不踏地,為弟子中精進第一,智度論二十二曰:「沙門二十億耳,鞞婆尸佛時作一房舍,以物覆地,供養眾生。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樂果,足不踏地,生時足下毛長二寸,柔軟淨好,父兄歡喜,與二十億兩金,見佛聞法,得阿羅漢,於諸弟子中精進第一。」增一阿含經三曰:「勇猛精進堪任苦行,所謂二十億耳比丘是。」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JP附註:假設龍樹菩薩已經檢核過了,那麼依照瑜伽略纂二說 智度論之「億」約=10(),所以20億耳的有錢爸爸不但不覺得他腳底長毛很奇怪,還給了他約200萬兩金,不過古代印度人對於數字概念異於常人,也很有可能「億」是=百萬 千萬 萬萬三種單位,而且那個「十萬」是不是和現在的「十萬」一樣就不確定了!-----雜語:億有四等。瑜伽略纂二曰:「西方有四種億:一、十萬為億。二、百萬為億。三、千萬為億。四、萬萬為億。今瑜伽顯揚百萬為億,華嚴千萬為億,智度論十萬為億。」探玄記四曰:「西國數法,有三種億:一、百萬,二、千萬,三、萬萬。(中略)此中據千萬一億。」)

==================================

2. 《阿含要略》 p.0-28八支聖道=正道=佛道, 有關「中道性」有(中169)(中88經典附如後,另之前也已附上導師著作有關中道文字,可請再回顧對照之。

《中阿含經》卷432 根本分別品〉:「(一六九)[6]中阿含根本分別品[7]拘樓瘦無諍經第八[8](第四分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9]婆奇瘦劍[10]磨瑟曇拘樓都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當為汝說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名分別無諍經。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時。諸比丘受教而聽。

佛言。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11]相應。[12]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於涅槃。有稱.有譏。有無稱.無譏而為說法。決定於[13]齊。決定知已。所有內樂[14]常求彼也。莫相[15]導說。亦莫面前稱譽。齊限說。莫[16]求齊限。隨國俗法。莫是莫非。此分別無諍經事。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者。此何因說。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是說一邊。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者。是說二邊。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者。因此故說。

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涅槃者。此何因說。有聖道八[17]支。正見。乃至正定。是謂為八。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涅槃者因此故說。有稱.有譏。有無稱.無譏而為說法者。此何因說。云何為稱。云何為譏。而不說法。若有欲相應與喜樂俱。極下賤業。為凡夫行。此法有苦.有煩.有熱.[18]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則便自譏。所以者何。欲者.無常.苦.[19]磨滅法。彼知欲無常已。是故彼一切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自譏。

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則便自譏。所以者何。彼沙門.梵志所可畏苦。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彼沙門.梵志復抱此苦。是故彼一切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自譏。[1]有結不盡。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則便自譏。所以者何。若有結不盡者。彼有亦不盡。是故彼一切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自譏也。有結盡者。此法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彼知此已。則便自稱。所以者何。若有結盡者。彼有亦盡。是故彼一切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自稱也。

不求內樂。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則便自譏。所以者何。若有不求內樂者。彼亦不求內。是故彼一切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自譏也。求於內樂。此法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彼知此已。則便自稱。所以者何。若有求內樂者。彼亦求內。是故彼一切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自稱。如是有稱有譏而不說法也。不稱不譏而為說法。

云何不稱不譏而為說法。若欲相應與喜樂俱。極下賤業。為凡夫行。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則便說法。所以者何。彼不如是說。欲無常.苦.磨滅法。彼知欲無常已。是故彼一切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不達此法。唯有苦法。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說法。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則便說法。所以者何。彼不如是說。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不達此法。唯有苦法。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說法也。

有結不盡。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則便說法。所以者何。彼不如是說。若有結不盡者。彼有亦不盡。是故彼一切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不達此法。唯有苦法。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說法也。有結盡者。此法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彼知此已。則便說法。所以者何。彼不如是說。若有結盡者。彼有亦盡。是故彼一切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不達此法。唯無苦法。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說法也。

不求內樂。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則便說法。所以者何。彼不如是說。若不求內樂者。彼亦不求內。是故彼一切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不達此法。唯有苦法。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說法也。求於內樂。此法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彼知此已。則便說法。所以者何。彼不如是說。若有求內樂者。彼亦求內。是故彼一切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不達此法。唯無苦法。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彼知此已。是故便說法。如是不稱.不譏而為說法。有稱有譏.有無稱無譏而為說法者。因此故說也。

決定於[2]齊。決定知已。所有內樂當求彼者。此何因說。有樂。非聖樂是凡夫樂。病本.癰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習.不可廣布。我說於彼則不可修也。有樂。是聖樂.無欲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無生死。可修.可習.可廣布。我說於彼則可修也。

云何有樂。非聖樂是凡夫樂。病本.癰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習.不可廣布。我說於彼不可修[3]也。彼若因五欲功德生喜生樂。此樂非聖樂。是凡夫樂。病本.癰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習.不可廣布。我說於彼則不可修。

云何有樂。是聖樂無欲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無生死。可修.可習.可廣布。我說於彼則可修耶。若有比丘離欲.離惡不善之法。至得第四禪成就遊。此樂是聖樂.無欲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無生死。可修.可習.可廣布。我說於彼則可修也。決定於[]齊。決定知已。所有內樂當求彼者。因此故說。

莫相[4]導說。亦莫面前稱譽者。此何因說。有相[]導說不真實.虛妄無義相應。有相[]導說真實.不虛妄無義相應。有相[]導說真實.不虛妄與義相應。於中若有[]導說不真實.虛妄無義相應者。此終不可說。於中若有[]導說真實.不虛妄無義相應者。彼亦當學不說是也。於中若有[]導說真實.不虛妄義相應者。彼為知時。正智正念。令成就彼。如是面前稱譽。莫相[]導說。亦莫面前稱譽者。因此故說。

齊限說。莫不齊限者。此何因說。不齊限說者。煩身。念憙忘。心疲極。聲壞。向智者不自在也。齊限說者。不煩身。念不憙忘。心不疲極。聲不壞。向智者得自在也。齊限說。莫不齊限者。因此故說。

隨國俗法。莫是莫非者。此何因說。云何隨國俗法。是及非[1]耶。彼彼方.彼彼人間.彼彼事.或說甌。或說[*]。或說[2]杅。或說椀。或說器。如彼彼方.彼彼人間.彼彼事.或說甌。或說[*]。或說[]杅。或說椀。或說器。彼彼事隨其力。一向說此是真諦。餘者虛妄。如是隨國俗法。是及非也。云何隨國俗法。不是不非耶。彼彼方.彼彼人間.彼彼事.或說甌。或說[*]。或說[]杅。或說椀。或說器。如彼彼方.彼彼人間.彼彼事.或說甌。或說[*]。或說[]杅。或說椀。或說器。彼彼事不隨其力。不一向說此是真諦。餘者虛妄。如是隨國俗法。不是不非也。隨國俗法。莫是莫非者。因此故說。

有諍法.無諍法。云何[3]有諍法。云何無諍法。若欲相應與喜樂俱。極下賤業。為凡夫行。此法有諍。以何等故此法有諍。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是故此法則有諍也。若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此法有諍。以何等故此法有諍。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是故此法則有諍也。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於涅槃。此法無諍。以何等故此法無諍。此法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是故此法則無諍也。

有結不盡。此法有諍。以何等故此法有諍。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是故此法則有諍也。有結滅盡。此法無諍。以何等故此法無諍。此法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是故此法則無諍也。

不求內樂。此法有諍。以何等故此法有諍。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是故此法則有諍也。求於內樂。此法無諍。以何等故此法無諍。此法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是故此法則無諍也。

於中若有樂。非聖樂是凡夫樂。病本.癰本.箭刺之本。有食有生死。不可修.不可習.不可廣布。我說於彼則不可修。此法有諍。以何等故此法有諍。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是故此法則有諍也。於中若有樂。是聖樂.無欲樂.離樂.息樂.正覺之樂。無食無生死。可修.可習.可廣布。我說於彼則可修也。此法無諍。以何等故此法無諍。此法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是故此法則無諍也。

於中若有[]導說不真實.虛妄無義相應。此法有諍。以何等故此法有諍。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是故此法則有諍也。於中若有[]導說真實.不虛妄無義相應。此法有諍。以何等故此法有諍。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是故此法則有諍也。於中若有[]導說真實.不虛妄與義相應。此法無諍。以何等故此法無諍。此法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是故此法則無諍也。

無齊限說者。此法有諍。以何等故此法有諍。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是故此法則有諍也。齊限說[4]者。此法無諍。以何等故此法無諍。此法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是故此法則無諍也。

隨國俗法。是及非。此法有諍。以何等故此法有諍。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慼邪行。是故此法則有諍也。隨國俗法。不是不非。此法無諍。以何等故此法無諍。此法[>]苦.無煩.無熱.無憂慼正行。是故此法則無諍也。是謂諍法。汝等當知諍法及無諍法。知諍法及無諍法已。棄捨諍法。修習無諍法。汝等當學。

如是須菩提族姓子以無諍道。於後知法如法。

 知法如真[5]實  須菩提說偈

 此行真實空  捨此住止息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6]拘樓瘦[7]無諍經第八竟[8](三千一十六字)

中阿[9]含經卷第四十三[10](九千二百二十三字)[11](第四分別誦)[12]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1 No. 0026 中阿含經

(CBETA, T01, no. 26, p. 701, b22-p. 703, c15)

《中阿含經》卷223 穢品〉:「(八八)[9]中阿含穢品[10]求法經第二[11](第二小土城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拘[12]娑羅國。與大比丘眾俱。往詣五娑羅村北尸攝惒林中。及諸名德.上尊長老.大弟子等。謂尊者舍梨子.尊者大目揵連.尊者大迦葉.尊者大迦旃延.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麗越.尊者阿難。如是比餘名德.上尊長老.大弟子等。亦在五娑羅村並皆近佛葉屋邊住。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行求法。莫行求飲食。所以者何。我慈愍弟子故。欲令行求法。不行求飲食。若汝等行求飲食。不行求法者。汝等既自惡。我亦無名稱。若汝[1]等行求法。不行求飲食者。汝等既自好。我亦有名稱。

云何諸弟子為求飲食故而依佛行。非為求法。我飽食訖。食事已辦。猶有殘食。於後有二比丘來。飢渴力羸。我語彼曰。我飽食訖。食事已辦。猶有殘食。汝等欲食者便取食之。若汝不取者。我便取以瀉著淨地。或復瀉著無蟲水中。彼二比丘。第一比丘便作是念。世尊食訖。食事已辦。猶有殘食。若我不取者。世尊必取瀉著淨地。或復瀉著無蟲水中。我今寧可取而食之。即便取食。

彼比丘取此食已。雖一日一夜樂而得安隱。但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可佛意。所以者何。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得少欲。不知厭足。不得易養。不得易滿。不得知時。不知節限。不得精進。不得宴坐。不得淨行。不得遠離。不得一心。不得精勤。亦不得涅槃。是以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可佛意。是謂諸弟子為行求飲食故而依佛行。非為求法。

云何諸弟子行求法。不行求飲食。彼二比丘。第二比丘便作是念。世尊食訖。食事已辦。猶有殘食。若我不取者。世尊必取瀉著淨地。或復瀉著無蟲水中。又世尊說食中之下極者。謂殘餘食也。我今寧可不取此食。作是念已。即便不取。

彼比丘不取此食已。雖一日一夜苦而不安隱。但彼比丘因不取此食故。得可佛意。所以者何。彼比丘因不取此食故。得少欲。得知足。得易養。得易滿。得知時。得節限。得精進。得宴坐。得淨行。得遠離。得一心。得精勤。亦得涅槃。是以彼比丘因不取此食故。得可佛意。是謂諸弟子為行求法故而依佛行。非為求飲食。

於是。世尊告諸弟子。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不樂住遠離者。彼法.律不饒益多人。多人不得樂。非為愍傷世間。亦非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不樂住遠離者。彼法.律不饒益多人。多人不得樂。非為愍傷世間。亦非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亦樂住遠離者。彼法.律饒益多人。多人得樂。為愍傷世間。亦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亦樂住遠離者。彼法.律饒益多人。多人得樂。為愍傷世間。亦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

是時。尊者舍梨子亦在眾中。彼時。世尊告曰。舍利子。汝為諸比丘說法如法。我患背痛。今欲小息。

尊者舍利子即受佛教。唯然。世尊。於是。世尊四疊優多羅僧以敷床上。卷僧伽梨作枕。右脇而臥。足足相累。作光明想。正念正智。常念欲起。

是時。尊者舍梨子告諸比丘。諸賢。當知世尊向略說法。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不樂住遠離者。彼法.律不饒益多人。多人不得樂。不為愍傷世間。亦非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不樂住遠離者。彼法.律不饒益多人。多人不得樂。不為愍傷世間。亦非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亦樂住遠離者。彼法.律饒益多人。多人得樂。為愍傷世間。亦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亦樂住遠離者。彼法.律饒益多人。多人得樂。為愍傷世間。亦為天為人求義及饒益。求安隱快樂。然世尊說此法極略。汝等云何解義。云何廣分別。

彼時。眾中或有比丘作如是說。尊者舍梨子。若諸長老上尊自說。我得究竟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更受有。知如真。諸梵行者聞彼比丘自說我得究竟智。便得歡喜。

復有比丘作如是說。尊者舍梨子。若中.下弟子求願無上涅槃。諸梵行者見彼行已。便得歡喜。如是彼比丘而說此義。不可尊者舍梨子意。

尊者舍梨子告彼比丘。諸賢等。聽我為汝說。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不樂住遠離者。上弟子有三事可毀。云何為三。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不學捨離。上弟子以此可毀。尊師若說可斷法。上弟子不斷彼法。上弟子以此可毀。所可受證。上弟子而捨方便。上弟子以此可毀。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不樂住遠離者。上弟子有此三事可毀。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不樂住遠離者。中.下弟子有三事可毀。云何為三。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不學捨離。中.下弟子以此可毀。尊師若說可斷法。中.下弟子不斷彼法。中.下弟子以此可毀。所可受證。中.下弟子而捨方便。中.下弟子以此可毀。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不樂住遠離者。中.下弟子有此三事可毀。

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亦樂住遠離者。上弟子有三事可稱。云何為三。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亦學捨離。上弟子以此可稱。尊師若說可斷法。上弟子便斷彼法。上弟子以此可稱。所可受證。上弟子精進勤學。不捨方便。上弟子以此可稱。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上弟子亦樂住遠離者。上弟子有此三事可稱。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亦樂住遠離者。中.下弟子有三事可稱。云何為三。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亦學捨離。中.下弟子以此可稱。尊師若說可斷法。中.下弟子便斷彼法。中.下弟子以此可稱。所可受證。中.下弟子精進勤學。不捨方便。中.下弟子以此可稱。諸賢。若有法.律尊師樂住遠離。中.下弟子亦樂住遠離者。中.下弟子有此三事可稱。

尊者舍梨子復告諸比丘。諸賢。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云何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念欲惡。惡念欲亦惡。彼斷念欲。亦斷惡念欲。如是恚.怨結.慳嫉.欺誑.諛諂.無慙.無愧.慢.最上慢.貢高.放逸.豪貴.憎諍。諸賢。貪亦惡。著亦惡。彼斷貪。亦斷著。諸賢。是謂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復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賢。云何復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謂八支聖道。正見。乃至正定。是為八。諸賢。是謂復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樂。順法次法。得通得覺。亦得涅槃。

於是。世尊所患即除而得安隱。從臥寤起。結[1]跏趺坐。嘆尊者舍梨子。善哉。善哉。舍梨子為諸比丘說法如法。舍梨子。汝當復為諸比丘說法如法。舍梨子。汝當數數為諸比丘說法如法。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共受法如法。誦習執持。所以者何。此法如法。有法有義。為梵行本。得通得覺。亦得涅槃。諸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至信.捨家.無家.學道者。此法如法。當善受持。

佛說如是。尊者舍梨子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2]求法經第二竟[3](二千二百八十六字)

中阿含經卷第二十二[4](七千四百八十二字)[5](第二小土城誦)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01 No. 0026 中阿含經

(CBETA, T01, no. 26, p. 569, c23-p. 571, b24)

謝 謝

Jensen 潘健明

1 of 6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