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614

J-Newslettter-08 「佛陀的教化-先說端正法…次說正法要,再說增上法」、「學佛三要」

1.先附寄經典原文:阿含要略p.-15 3. 先說端正法…(中381-479

2.另附楊老師所提重要的雜阿含195200335經以及導師的《學佛三要》p.150~文字.

195, 200經,Rāhula成阿羅漢

3.335經,云何為第一義空經

4.《學佛三要》菩薩這套長在生死而能廣利眾生的本領,除「堅定信願」,「長養慈悲」而外,主要的是「勝解空性」。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無自性,得二諦無礙的正見,是最主要的一著。所以經上說:「若有於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不墮惡趣」---再從該節開始由導師所列示的許多大乘菩薩道的問題(紅底字),這些問題都直指我們學佛的發心,騙不得人的驚心動魄!(查出該經文出於雜788經並附於後。 不過從原文看,導師從「正見」的聞思修 連到寫 菩薩在生生死死中以之為回護心法…拙見以為好像快了一點,可能還有一些資料還沒讀到!)

4. 另看到有關『二諦』說明略附:《中論》卷423 觀顛倒品〉:「◎[13]中論[14]觀四諦品第二十四([15]四十偈)。導師在中觀今論中觀論頌講記 性空學探源 印度佛教思想史 成佛之道 空之探究…有一大堆共119處說明,有機會再一個一個抓來看。

這次的資料可以動搖國本,也可以讓人安心睡著!感謝

佛陀

導師 楊老師

也祝福您

《中阿含經》卷94 未曾有法品〉:「(三八)[12]中阿含未曾有法品[13]郁伽長者[14]經第七[15](初一日誦)

我聞如是。

一時。佛遊[16]鞞舍離。住大林中。

爾時。郁伽長者唯婦女侍從。在諸女前從鞞舍離出。於鞞舍離大林中間唯作女妓。娛樂如王。於是郁伽長者飲酒大醉。捨諸婦女。至大林中。郁伽長者飲酒大醉。遙見世尊在林樹間。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17]耀暐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彼見佛已。即時醉醒。郁伽長者醉既醒已。便往詣佛。稽首禮足。却坐一面。

爾時。世尊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世尊為彼說如是法已。佛知彼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18]勝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說正法要。世尊即為彼說苦.[1]習.滅.道。彼時郁伽長者即於[2]坐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猶如白素。易染為色。郁伽長者亦復如是。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

於是。郁伽長者已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即從[]坐起。為佛作禮。白曰。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日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世尊。我從今日。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

郁伽長者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已。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即集諸婦人。集已。語曰。汝等知不。我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汝等欲得住於此者。便可住此。行施作福。若不欲住者。各自還歸。若汝欲得嫁者。我當嫁汝。

於是。最大夫人白郁伽長者。若尊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者。便可以我與彼某甲。

郁伽長者即為呼彼人。以左手執大夫人臂。右手執金澡[3]罐。語彼人曰。我今以大夫人與汝作婦。

彼人聞已。便大恐怖。身毛皆竪。白郁伽長者。長者。欲殺我耶。[4]欲殺我耶。

長者答曰。[>]不殺汝。然我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是故我以最大夫人與汝作婦耳。郁伽長者已與大夫人。當與.與時都無悔心。

是時。世尊無量百千大眾圍繞。於中咨嗟稱歎郁伽長者。郁伽長者有八未曾有法。

於是。有一比丘過夜平旦。著衣持鉢。往詣郁伽長者家。郁伽長者遙見比丘來。即從[]坐起。偏袒著衣。叉手向比丘白曰。尊者善來。尊者久不來此。願坐此床。彼時。比丘即坐其床。郁伽長者禮比丘足。却坐一面。

比丘告曰。長者。汝有善利。有大功德。所以者何。謂世尊為汝無量百千大眾圍繞。於中咨嗟稱歎。郁伽長者有八未曾有法。長者。汝有何法。

郁伽長者答比丘曰。尊者。世尊初不說異。然我不知世尊為何因說。但尊者聽。謂我有法。一時。世尊遊鞞舍離。住大林中。尊者。我於爾時唯婦女侍從。我最在前出鞞舍離。於鞞舍離大林中間唯作女妓。娛樂如王。尊者。我於爾時飲酒大醉。捨諸婦女。至大林中。尊者。我時大醉。遙見世尊在林樹間。端正姝好。猶星中月。光耀暐曄。晃若金山。相好具足。威神巍巍。諸根寂定。無有蔽礙。成就調御。息心靜默。我見佛已。即時醉醒。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醉醒已。便往詣佛。稽首禮足。却坐一面。世尊為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我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如諸佛法先說端正法。聞者歡悅。謂說施.說戒.說生天法。毀呰欲為災患。生死為穢。稱歎無欲為妙。道品白淨。世尊為我說如是法已。佛知我有歡喜心.具足心.柔軟心.堪耐心.[]勝上心.一向心.無疑心.無蓋心。有能.有力堪受正法。謂如諸佛說正法要。世尊即為我說苦.習.滅.道。我爾時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猶如白素。易染為色。尊者。我亦如是。即於[]坐中見四聖諦苦.[]習.滅.道。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見法得法。覺白淨法。斷疑度惑。更無餘尊。不復從他。無有猶豫。已住果證。於世尊法得無所畏。尊者。我爾時即從[]坐起。稽首佛足。世尊。我今自歸於佛.法及比丘眾。唯願世尊受我為優婆塞。從今[>]始。終身自歸。乃至命盡。世尊。我從今日。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尊者。若我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未曾知己犯戒。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爾時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已。稽首佛足。繞三匝而去。還歸其家。集諸婦女。集已。語曰。汝等知不。我從世尊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汝等欲得住於此者。便可住此。行施作福。若不欲住者。各自還歸。若汝欲得嫁者。我當嫁汝。於是。最大夫人來白我曰。若尊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者。便可以我與彼某甲。尊者。我爾時即為呼彼人。以左手執大夫人臂。右手執金澡[]罐。語彼人曰。我今以大夫人與汝作婦。彼人聞已。便大恐怖。身毛皆竪。而白我曰。長者欲殺我耶。長者欲殺我耶。尊者。我語彼曰。不欲殺汝。然我從佛自盡形壽。梵行為首。受持五戒。是故我以最大夫人與汝作婦耳。尊者。我已與大夫人。當與.與時都無悔心。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詣眾園時。若初見一比丘。便為作禮。若彼比丘經行者。我亦隨經行。若彼坐者。我亦於一面坐。坐已聽法。彼尊為我說法。我亦為彼尊說法。彼尊問我事。我亦問彼尊事。彼尊答我事。我亦答彼尊事。尊者。我未曾憶輕慢上中下長老上尊比丘。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天住虛空而告我曰。長者。此是阿羅訶。此是向阿羅訶。此是阿那含。此是向阿那含。此是斯陀含。此是向斯陀含。此是須陀洹。此是向須陀洹。此精進。此不精進。尊者。我施比丘眾時。未曾憶有分別意。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我在比丘眾行布施時。有天住虛空中而告我曰。長者。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尊者。我不從彼天信。不從彼欲樂。不從彼所聞。但我自有淨智。知有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世尊善說法。如來聖眾善趣向。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尊者。我不但有是法。復次。尊者。謂佛所說五下分結。貪欲.瞋恚.身見.戒取.疑.我見此五。無一不盡令縛我還此世間。入於胎中。尊者。我有是法。

比丘歎曰。長者。若有是法。甚奇。甚特。

郁伽長者白比丘曰。願尊在此食。

比丘為郁伽長者故。默然受請。郁伽長者知彼比丘默然受已。即從坐起。自行澡水。以極淨美種種豐饒食噉含消。自手斟酌。令得飽滿。食訖收器。行澡水竟。持一小床。別坐聽法。比丘為長者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無量方便為彼說法。勸發渴仰。成就歡喜已。從坐起去。往詣佛所。稽首禮足。却坐一面。謂與郁伽長者本所共論。盡向佛[1]廣說。

於是。世尊告諸比[2]丘。我以是故。咨嗟稱歎郁伽長者有八未曾有法。

佛說如是。彼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3]郁伽長者經第七竟[4](二千三百二十九字)。」(CBETA, T01, no. 26, p. 479, c11-p. 481, b12)

==============================

《雜阿含經》卷8:(一九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一切無常。云何一切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若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彼亦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多聞聖弟子如是觀者。於眼生厭。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於彼生厭。耳.鼻.舌.身.意。聲.香.味.觸.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苦覺.樂覺.不苦不樂覺。彼亦生厭。厭故不樂。不樂故解脫。解脫知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如無常經。如是苦.空.無我。亦如是說。」(CBETA, T02, no. 99, p. 50, a11-23)

============================

《雜阿含經》卷8:(二○○)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已。如是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正[3]信.非家.出家學道。修持梵行。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慧未熟。未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以授人五受陰未。

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五受陰。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於異時為人演說五受陰。說已。還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說五受陰。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為人說六入處未。

羅睺羅白佛。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六入處。

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4]演說六入處。[5]說六入處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為人演說六入處。唯願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不堪任受增上法。問羅睺羅言。汝已為人說尼陀那法未。

羅睺羅白佛言。未也。世尊。

佛告羅睺羅。汝當為人演說尼陀那法。

爾時。羅睺羅於異時為人廣說尼陀那法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6]白佛言。世尊。為我說法。我聞法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復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未熟。廣說乃至告羅睺羅言。汝當於上所說諸法。獨於一靜處。專精思惟。觀察其義。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勅。如上所聞法.所說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作是念。此諸法一切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爾時。羅睺羅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已於如上所聞法.所說法獨一靜處。思惟稱量。觀察其義。知此諸法皆順趣涅槃.流注涅槃.後住涅槃。

爾時。世尊觀察羅睺羅心解脫智熟。堪任受增上法。告羅睺羅言。羅睺羅。一切無常。何等法無常。謂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如上無常廣說。

爾時。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禮佛而退。

爾時。羅睺羅受佛教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純修梵行。乃至見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成阿羅漢。[7]心善解脫。

佛說此經已。羅睺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51, a15-c10)

《雜阿含經》卷13:(三三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拘留搜調牛聚落。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第一義空經。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云何為第一義空經。諸比丘。眼生時無有來處。滅時無有去處。如是眼不實而生。生已盡滅。有業報而無作者。此陰滅已。異陰相續。除俗數法。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說。除俗數法。俗數法者。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廣說乃至純大苦聚集起。又復。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如是廣說。乃至純大苦聚滅。比丘。是名第一義空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92, c12-26)

《學佛三要》:四 長在生死利眾生

大乘佛教的修學者──菩薩,如沒有證悟,還不能解脫自在,他怎麼能長期

的在生死中修行?不怕失敗嗎?能自己作得主而不像一般凡夫的墮入惡道,或生

長壽天嗎?自己不能浮水,怎能在水中救人?難道不怕自己沈沒嗎?一分學者的

專重信願,求得信心的不退;或專重智證,而趨於急求解脫,急求成佛,這都不

外乎受了這種思想的影響。

當然,自己不能浮水,不能入水救人。然而,自己離水上岸,又怎麼能在水

中救人?聲聞人急求自證,了脫生死,等到一斷煩惱,即「與生死作隔礙」,再

不能發菩提心──長在生死修菩薩行。雖然大乘經中,進展到還是可以回心向大

的結論,然而被痛責為焦芽敗種的,要費多大的方便,才能使他迴向大乘呢?要

再修多少劫的大乘信心,才能登菩薩地呢?即使迴入菩薩乘,由於過去自利的積

習難返,也遠不及直往大乘的來得順利而精進。所以大乘經中,以退失菩提心為

犯菩薩重戒;以悲願不足而墮入自利的證入為必死無疑。不重悲願,不集利他的

種種功德,一心一意的自利,以為能速疾成佛,這真是可悲的大乘真精神的沒落

!在水中救人,是不能離水上岸的。要學會浮水,也非在水中學習不可。菩薩

要長在生死中修菩薩行,自然要在生死中學習,要有一套長在生死,而能普利眾

生的本領。但這非依賴佛力可成;也非自己先做到了生脫死,解脫自在,因為這

是要墮入小乘深坑的。菩薩這套長在生死而能廣利眾生的本領,除「堅定信願」

,「長養慈悲」而外,主要的是「勝解空性」。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無自性,

得二諦無礙的正見,是最主要的一著。所以經上說:「若有於世間,正見增上者

,雖歷百千生,終不墮惡趣」。唯有了達得生死與涅槃,都是如幻如化的,這才

能不如凡夫的戀著生死,也不像小乘那樣的以「三界為牢獄,生死如冤家」而厭

離他,急求擺脫他。這才能不如凡夫那樣的怖畏涅槃,能深知涅槃的功德,而也

不像小乘那樣的急趣涅槃。在生死中浮沈,因信願,慈悲,特別是空勝解力,能

逐漸的調伏煩惱,能做到煩惱雖小小現起而不會闖大亂子。不斷煩惱,也不致作

出重大惡業。時時以眾生的苦痛為苦痛,眾生的利樂為利樂;我見一天天的薄劣

,慈悲一天天的深厚,怕什麼墮落?唯有專為自己打算的,才隨時有墮落的憂慮

。發願在生死中,常得見佛,常得聞法,「世世常行菩薩道」,這是初期大乘的

共義,中觀與瑜伽宗的共義。釋尊在經中說:「我往昔中多住空故,證得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這與聲聞行的多修生死無常故苦,厭離心深,是非常不同的。

大乘經的多明一切法空,即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修菩薩行的成佛大方便。這

種空性勝解,或稱「真空見」,要從聞思而進向修習,以信願、慈悲來助成。時

常記著:「今是學時,非是證時」(悲願不足而證空,就會墮入小乘)。這才能

長在生死中,忍受生死的苦難,眾生的種種迫害,而不退菩提心。菩薩以「布施

」「愛語」「利行」「同事」──四攝法廣利一切眾生。自己還沒有解脫,卻能

廣行慈悲濟物的難行苦行。雖然這不是人人所能的,然而菩薩的正常道,卻確實

如此」( Y 15p149~152 )

========================

《雜阿含經》卷28:(七八八)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何等為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若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見。謂邪見。邪見者。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譬如苦果。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一切悉苦。所以者何。以種苦故。如是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不愛.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見者。謂邪見。邪見者。能起邪志。乃至邪定。是名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

何等為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若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譬如甘蔗.稻.麥.蒲桃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彼一切味悉甜美。所以者何。以種子甜故。如是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者。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是名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世間.出世間亦如是說。如上三經。亦皆說偈言。

 鄙法不應近  放逸不應行

 不應習邪見  增長於世間

 假使有世間  正見增上者

 雖復百千生  終不墮惡趣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204, b9-c13)

《中論》卷423 觀顛倒品〉:「◎[13]中論[14]觀四諦品第二十四([15]四十偈)

問曰。破四顛倒。通達四諦。得四沙門果。

 若一切皆空  無生亦無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以無四諦故  見苦與斷集

 證滅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無故  則無四道果

 無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無

 若無八賢聖  則無有僧寶

 以無四諦故  亦無有法寶

 以無法僧寶  亦無有佛寶

 如是說空者  是則破三寶

若一切世間皆空無所有者。即應無生無滅。以無生無滅故。則無四聖諦。何以故。從集諦生苦諦。集諦是因苦諦是果。滅苦集諦名為滅諦。能至滅諦名為道諦。道諦是因滅諦是果。如是四諦有因有果。若無生無滅則無四諦。四諦無故。則無見苦斷集證滅修道。見苦斷集證滅修道無故。則無四沙門果。四沙門果無故。則無四向四得者。若無此八賢聖。則無僧寶。又四聖諦無故。法寶亦無。若無法寶僧寶者。云何有佛。得法名為佛。無法何有佛。汝說諸法皆空。則壞三寶。復次。

 空法壞因果  亦壞於罪福

 亦復悉毀壞  一切世俗法

若受空法者。則破罪福及罪福果報。亦破世俗法。有如是等諸過故。諸法不應空。答曰。

 汝今實不能  知空空因緣

 及知於空義  是故自生惱

汝不解云何是空相。以何因緣說空。亦不解空義。不能如實知故。生如是疑難。復次。

 諸佛依二諦  為眾生說法

 一以世俗諦  二第一義諦

 若人不能知  分別於二諦

 則於深佛法  不知真實義

世俗諦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間顛倒故生虛妄法。於世間是實。諸賢聖真知顛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無生。於聖人是第一義諦名為實。諸佛依是二諦。而為眾生說法。若人不能如實分別二諦。則於甚深佛法。不知實義。若謂一切法不生是第一義諦。不須第二俗諦者。是亦不然。何以故。

 若不依俗諦  不得第一義

 不得第一義  則不得涅槃

第一義皆因言說。言說是世俗。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義則不可說。若不得第一義。云何得至涅槃。是故諸法雖無生。而有二諦。復次。

 不能正觀空  鈍根則自害

 如不善呪術  不善捉毒蛇

若人鈍根。不善解空法。於空有失而生邪見。如為利捉毒蛇不能善捉反為所害。又如呪術欲有所作不能善成則還自害。鈍根觀空法亦如是。復次。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鈍根所及  是故不欲說

世尊以法甚深微妙。非鈍根所解。是故不欲說。復次。

 汝謂我著空  而為我生過

 汝今所說過  於空則無有

汝謂我著空故。為我生過。我所說性空。空亦復空。無如是過。復次。

 以有空義故  一切法得成

 若無空義者  一切則不成

以有空義故。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皆悉成就。若無空義。則皆不成就。復次。

 汝今自有過  而以迴向我

 如人乘馬者  自忘於所乘

汝於有法中有過不能自覺。而於空中見過。如人乘馬而忘其所乘。[>]以故。

 若汝見諸法  決定有性者

 即為見諸法  無因亦無緣

汝說諸法有定性。若爾者。則見諸法無因無緣。何以故。若法決定有性。則應不生不滅。如是法何用因緣。若諸法從因緣生則無有性。是故諸法決定有性。則無因緣。若謂諸法決定住自性。是則不然。何以故。

 即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復壞一切  萬物之生滅

諸法有定性。則無因果等諸事。如偈說。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無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何以故。眾緣具足和合而物生。是物屬眾因緣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空。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離有無二邊故名為中道。是法無性故不得言有。亦無空故不得言無。若法有性相。則不待眾緣而有。若不待眾緣則無法。是故無有不空法。汝上所說空法有過者。此過今還在汝。何以故。

 若一切不空  則無有生滅

 如是則無有  四聖諦之法

若一切法各各有性不空者。則無有生滅。無生滅故。則無四聖諦法。何以故。

 苦不從緣生  云何當有苦

 無常是苦義  定性無無常

苦不從緣生故則無苦。何以故。經說無常是苦義。若苦有定性。云何有無常。以不捨自性故。復次。

 若苦有定性  何故從集生

 是故無有集  以破空義故

若苦有定性者。則不應更生。先已有故。若爾者。則無集諦。以壞空義故。復次。

 苦若有定性  則不應有滅

 汝著定性故  即破於滅諦

苦若有定性者。則不應滅。何以故。性則無滅故。復次。

 苦若有定性  則無有修道

 若道可修習  即無有定性

法若定有。則無有修道。何以故。若法實者則是常。常則不可增益。若道可修。道則無有定性。復次。

 若無有苦諦  及無集滅諦

 所可滅苦道  竟為何所至

諸法若先定有性。則無苦集滅諦。今滅苦道。竟為至何滅苦處。復次。

 若苦定有性  先來所不見

 於今云何見  其性不異故

若先凡夫時。不能見苦性。今亦不應見。何以故。不見性定故。復次。

 如見苦不然  斷集及證滅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如苦諦性先不見者後亦不應見。如是亦不應有斷集證滅修道。何以故。是集性先來不斷。今亦不應斷。性不可斷故。滅先來不證。今亦不應證。先來不證故。道先來不修。今亦不應修。先來不修故。是故四聖諦。見斷證修四種行。皆不應有。四種行無故。四道果亦無。何以故。

 是四道果性  先來不可得

 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諸法若有定性。四沙門果先來未得。今云何可得。若可得者。性則無定。復次。

 若無有四果  則無得向者

 以無八聖故  則無有僧寶

無四沙門果故。則無得果向果者。無八賢聖故。則無有僧寶。而經說八賢聖。名為僧寶。復次。

 無四聖諦故  亦無有法寶

 無法寶僧寶  云何有佛寶

行四聖諦得涅槃法。若無四諦則無法寶。若無二寶云何當有佛寶。汝以如是因緣。說諸法定性。則壞三寶問曰。汝雖破諸法。究竟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有。因是道故名為佛。答曰。

 汝說則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復不因佛  而有於菩提

汝說諸法有定性者。則不應因菩提有佛。因佛有菩提。是二性常定故。復次。

 雖復勤精進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應得成佛

以先無性故。如鐵無金性。雖復種種鍛煉。終不成金。復次。

 若諸法不空  無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若諸法不空。終無有人作罪福者。何以故。罪福性先已定故。又無作作者故。復次。

 汝於罪福中  不生果報者

 是則離罪福  而有諸果報

汝於罪福因緣中。皆無果報者。則應離罪福因緣而有果報。何以故。果報不待因出故。問曰。離罪福可無善惡果報。但從罪福有善惡果報。答曰。

 若謂從罪福  而生果報者

 果從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若離罪福無善惡果。云何言果不空。若爾離作者則無罪福。汝先說諸法不空。是事不然。復次。

 汝破一切法  諸因緣空義

 則破於世俗  諸餘所有法

汝若破眾因緣法第一空義者。則破一切世俗法。何以故。

 若破於空義  即應無所作

 無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若破空義。則一切果皆無作無因。又不作而作。又一切作者不應有所作。又離作者。應有業有果報有受者。但是事皆不然。是故不應破空。復次。

 若有決定性  世間種種相

 則不生不滅  常住而不壞

若諸法有定性。則世間種種相。天人畜生萬物。皆應不生不滅常住不壞。何以故。有實性不可變異故。而現見萬物。各有變異相生滅變易。是故不應有定性。復次。

 若無有空者  未得不應得

 亦無斷煩惱  亦無苦盡事

若無有空法者。則世間出世間所有功德未得者。皆不應得。亦不應有斷煩惱者。亦無苦盡。何以故。以性定故。

 是故經中說  若見因緣法

 則為能見佛  見苦集滅道

若人見一切法從眾緣生。是人即能見佛法身。增益智慧。能見四聖諦苦集滅道。見四聖諦得四果滅諸苦惱。是故不應破空義。若破空義則破因緣法。破因緣法。則破三寶。若破三寶。則為自破。(CBETA, T30, no. 1564, p. 32, b11-p. 34, c12)

=========================

感謝一切

Jensen 潘健明


沒有留言: